top of page
1040220.jpg

風土人情與文化特點

1040220.jpg

國家級非遺
​洗夫人文化

北有花木蘭代父出征,南有洗夫人保境安民。洗夫人是中國歷史上有古籍明確記載的巾幗英雄, 生於高凉,歷經南朝梁、陳和隋三朝,是古代嶺南地區俚族首領,畢生致力於維護國家統一,促進 民族團結,保障嶺南地區安定,隋開皇十年,洗夫人以平定王仲宣叛亂功,被隋文帝册封為譙國夫人, 被百姓尊為“嶺南聖母”。洗夫人的“唯用一好心”精神傳承了千百年,形成洗夫人信俗,不僅深刻地影響了茂名地區民風民俗,還輻射到了東南亞國家和地區。


洗夫人信俗是以信奉和弘揚洗夫人的愛國、愛民、立德精神為覈心,以洗太廟為主要活動場所,以廟會、習俗和傳說等為表現形式的民俗文化,它由祭祀儀式、日常生活習俗和故事傳說組成。


洗夫人信俗最早起源於其子孫的祖先崇拜,每年以遊神儀式舉行洗夫人誕慶典。從《隋書》至明嘉靖的碑記,皆有“官置祠祀之”的記載。尤其是明清两代,均以英雄聖賢為奉,除了誕祭,還有春秋兩祭。後來,祭祀活動逐漸演變為廣泛的神話信俗,洗夫人也成為百姓心中的保護神。


千百年來,洗夫人信俗已經融入茂名的社會生活,從歷代群眾為洗夫人“ 立廟以祀”,到以洗夫 人的功績、懿德、韜略、愛國愛民等為主題的詩詞楹聯、文藝作品,進而形成了今天的〝好心茂名”特色文化,彰顯了洗夫人的歷史地位和影響力,對融通漢俚文化、促進社會進步具有重大意義。


洗夫人信俗廣為流傳,不僅在茂名地區,還分佈於整個粤西及海南省等地,甚至輻射到東南亞 地區,各地均流傳著“年例”“軍坡節”等紀念洗夫人的信俗。從洗太廟的各種儀式活動,到以洗夫人信仰為載體的祭祀慶典,已經形成了一種融政治思想、歷史文化、民間習俗為一體的文化體系。2014年,洗夫人信俗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Asset 9_2.jpg
Asset 12_2.jpg
Asset 10_2.jpg

省級非遺
​單人木偶戲

2009年3月,單人木偶戲被茂南區人民政府列為第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2011年3月,單人木偶戲被茂名市人民政府列為第三批市級遺產項目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茂南單人木偶戲採用了表演茂南單人木偶戲布臺簡單,美觀大方。一擔戲箱就可以裝完全副家當,一張方桌一個舞臺,素有“兩杆青竹歌前賢,方丈舞臺礪後人”的美譽。一班單人木偶戲有三十來個木偶,角色分“生、旦、醜、公、婆、淨”等十大行當,臉譜各异;唱腔多為七言句或十言句,在當地民歌基礎上吸收粤劇唱腔發展形成,同時以鑼、鼓、鈸、木魚伴奏,有完整擊樂規範,唱、念做、打皆由一人完成;演出劇碼以傳統故事和當地傳說故事為主,特別是近代,木偶戲藝人在傳統基礎上大膽創新,創作了一批反映新時代人物思想為主題的新劇本,為豐富當地羣衆精神文化生活,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

單人木偶戲舞臺簡單,成本低廉,十分適宜在農村流動表演,藝人集弄舞木偶打擊鑼鼓、念唱臺詞於一身,具有極强的技巧性和觀賞性。唱腔抑揚優美,極具地方特色。

單人木偶戲傳播的忠、孝、仁、義、禮等優秀傳統觀念,對現代社會仍有深遠的教育意義,特別經過傳承發展,單人木偶戲被賦予了新的思想內涵,在新一輪文化發展潮中呈現了新的生命力。

市級非遺
​中國武術洪拳

茂名地區洪拳源於清朝康熙年間洪熙官弟子伍允普、杏隱禪師支系,由流落於茂名地區的少材武僧及武林隱士白耳仔傳承少林洪拳一脈,代表弟子是林偉龍、黃慶龍兩位宗師,其中林偉龍臂力過人,功力深厚被譽為一代“抓爪王”、擅長十大形拳;黄慶龍宗師輕功了得,精通醫術,擅長五形拳,為七星瓦煲鶴拳承傳人。弟子黃國琚(茂名地區鼇頭鎮官地村人)師從兩位宗師得到真傳,其擅長真形猴拳、快猴拳和七星瓦煲鶴拳。黃國琚技藝精湛,功力深厚,德技雙馨,響譽盛名,弟子桃李滿天下,為茂名洪拳的一代宗師。

洪拳是中華武術的一個重要拳種,是廣東“洪、劉、蔡、李、莫”五大拳之首,被南派武術届公認為南拳中之精華。林偉龍洪拳覈心為十大象形拳,以龍、虎豹、蛇、鶴、獅、象、馬、猴彪的象形與特性結合武術技法創編而成,短橋硬馬,步穩勢烈。拳法中飽含中華文化的陰陽五行拳理,強身健體,克敵制勝,在象形的基礎上,注重沉肩墜肘,攻防性强。

現時,林偉龍洪拳已傳至第五代,是流傳地區廣,再傅弟子多,影響大的代表性拳術,門下弟子參加全國、全省武術比賽,成績顯著。林偉龍洪拳在一百多年的傅承和發展中,具有強健體魄、祛病延年、保家衛國、抵製外侮、振奮民族精神的作用,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塊瑰寶。

Asset 8_2.jpg
bottom of page